腸病毒防治我挺你-「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專書出版

  • A
  • A+
  • A++
2019-07-30

腸病毒防治我挺你-「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專書出版

(記者會合影左起為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林奏延、「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賴明詔院士、科技部生科司莊偉哲司長、「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國家衛生研究院張文瓊博士。圖由 科技部 提供)

 

科技部(前身為國科會)有感於腸病毒傳染病對於國人幼童之健康及生命的威脅,自2010年起,於「臺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專案計畫中,將腸病毒研究納入主要推動主題之一,整合國內研發團隊,補助國內學、研界學者專家,從事包括致病機轉、免疫研究、最合適及新的治療方法研發等病毒學、臨床、免疫與流行病學領域等多元面向的基礎學研研究計畫。更為了讓國人能學習關於腸病毒71型的相關知識,讓醫療照護人員更加精進對於腸病毒71型防疫的智能,邀請國內在腸病毒領域的專家、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員,以腸病毒71型標的,共同編撰本書,以專業且具科普的精神完成各章節的撰寫,將臺灣在過去近20年來在腸病毒71型的研究成果亮點,透過科普專書的方式呈現,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給國人,增進民眾的智能素養,亦可以讓各界人士了解,並對腸病毒71型有更深入的認識。未來在面對腸病毒防治與應變,特別是對家有學齡前幼童的新手家長們,都將獲益匪淺,功力倍增。

 

專書將從疫病的監測與防治發聲,點出自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之後,我國投入大量資源,在監測診斷、臨床處置、民眾認知與跨部門動員防治上長足的進步;導入流行病學與傳染、腸病毒多元面向致病機轉的剖析與探討及動物模式研究的探究、藥物治療與預防之研發策略、分子檢驗研究,其中由腸病毒71型分子演化及基因變異切入,深入探討對腸病毒71型抗原特性及其毒力因子之意義及影響;剖悉病毒與宿主先天免疫系統如何彼此牽動,運用網絡藥理學概念,合併干擾素與抗病毒藥物之老藥新用,提供新興病毒開發藥物新的捷徑思維;發展腸病毒實驗動物模式暨在腸病毒感染時可以完整模擬腸病毒引起的嬰幼兒手足口疾病病程,是硏究腸病毒引起的病理機轉,進而發現及篩選治療或預防腸病毒感染之藥物或疫苗硏發的重要方法;文末則以與越南合作為例:國衛院與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CH1)於2006年開始腸病毒研究國際合作,協助CH1成功建立臨床病毒檢驗室並順利運轉至今,2017年國衛院進而成立【亞太腸病毒偵測網絡】,將胡志明市成功經驗拓展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合作經驗分享。

 

在各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發下,有關腸病毒的致病機轉研究、治療性疫苗的研發等方面都有具體且長足的進展,積累了相當的台灣經驗。透過學術界的研究能量,探討腸病毒致病、傳染及與感染者免疫反應的學理基礎,期能藉此進一步找到可以用來治療腸病毒的最佳良策。

 

 

 

公告時間:2019/07/30
新聞來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main&article_uid=16be7955-458f-46ce-a67a-f5b18125220d&menu_id=9aa56881-8df0-4eb6-a5a7-32a2f72826ff&l=CH&utm_source=rss

 

 

資訊來源:科技部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