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大家一起行動為未來。圖由 環境保護署 提供)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艱鉅挑戰,前幾天美國夏威夷莫納羅天文台觀測到最新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ppm,創下了歷史新高!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迫切性,不僅瑞典16歲少女Greta看到,臺灣的同學與民間許多朋友們也主動在5月24日參與響應「全球氣候緊急行動」,以集會、遊行、藝術行動等方式,呼籲全民關注氣候變遷議題,這項號召動員活動,政府深表認同,也與大家站在同一陣線,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13,已採取各項氣候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並與大家一起行動為了更好的未來。
環保署表示,我國非聯合國成員,無法正式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之締約方相關機制,但身為地球村一員,我國已經在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溫管法)中設定西元(下同)2050年國家長期減量目標,降為基準年2005年排放量的50%以下,並以5年為1期方式,制定2020第1期階段管制目標與2025、2030年願景方向,分別較基準年減量2%、10%及20%,以先緩後加速的減碳路徑逐步落實。我國為世界上少數幾個以法律明定長期減碳目標的國家,且優於韓國、新加坡、中國等亞洲鄰近國家的宣示目標。今(2019)年環保署在擬定第2期階段管制目標時,也將召開公聽研商會議廣納各界意見,擴大公民參與基礎。
除設定目標外,政府更付諸努力在實際行動上,依溫管法規範制訂「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揭示減緩與調適的基本方向,並訂定涵蓋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全國22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也已提出「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對抗氣候變遷:包括輔導產業製程與鍋爐燃料改善、公共運輸與低碳運具持續成長、縣市住商部門汰換耗能設備、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等,這些努力已經抑低我國能源燃燒所排放二氧化碳,成長速率已大幅減緩,依國際能源總署資料顯示,臺灣過去10年來平均成長率為0.1%,優於新加坡的1.6%、韓國的2.3%。
溫室氣體減量首重調整能源結構, 2025年發電占比將大幅提高天然氣至50%、提高再生能源至20%及降低燃煤至30%,預計在2025年,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將分別達成20GW與6.9GW的設置目標。在政府減煤、增氣、展綠的政策積極推動下,近來再生能源已有顯著進展,2019年2月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到約2.9GW,我國首座達商業規模的離岸風場也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開工,預計今年底完工。初步統計去年電力排放係數已下降至每度發電排碳0.534公斤二氧化碳當量(kgCO2e/度),較前一年降低3.6%,能源部門將持續致力達成我國電力排放係數目標,進一步降至2020年的0.492及2025年的0.394。
全球包括熱浪、乾旱及致災性的急降雨等極端氣候事件,影響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及基礎設施,正在世界各地實際發生,臺灣自然也深受其害,我們除要積極減碳外,更要未雨綢繆調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有鑑於去(2018)年8月23日臺灣西南沿海水災災情嚴重,凸顯極端氣候下政府防災急迫性。行政院特指示經濟部水利署召開韌性臺灣-全國治水會議,此會議在今年4月30日召開,從「國土計畫梳理水土空間秩序」、「綜效治理在地行動」、「承洪韌性典範移轉」及「高度整合有效機制」獲致12項具體共識,包括將治水策略納入縣市國土計畫、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辦理跨縣市流域治理工作、改造建築開放空間與基礎設施、推動自主防災社區增加蓄水空間、打造不淹水轉化為不怕水淹的雨水共生環境及有效溝通與協調水土林流域事權整合事宜等,將於6月份提出可行之行動方案以打造承洪耐災的韌性臺灣。
除水利工程外,環保署依據溫管法,於今年整合衛福部、國發會、科技部、農委會等16個部會所擬具的因應氣候變遷調適工作,提出「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草案)」,在醫療領域上特別著重強化醫療衛生及防疫系統之預防、減災、應變及復原能力,維護全民健康並優先保障弱勢住民;在生態保育領域上,將維護農業生產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加強監測與預警機制、強化天然災害救助及保險體系、整合科技提升農林漁牧產業抗逆境能力,並完善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建構長期生態監測體系、強化物種及基因之多樣性保存與合理利用,以確保糧食安全並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聯合國氣候公約執行秘書Patricia Espinosa提到1997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累計發生超過1萬起極端天氣事件,造成許多人死亡或流離失所,這世界仍然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政府也深切體認,我們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過程也需要所有人參與,因為面對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除政府外,更需要來自企業單位、地方社區、民間組織及所有每一個公民共同參與,政府不但支持「週五為未來」(Fridays For Future)全球倡議活動,更願與大家一起「行動為未來」(Fight For Future)。
公告時間:2019/05/24
新聞來源:https://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80524092115
資訊來源:環境保護署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