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基部長106年2月上任之初,即訂出「持續打底基礎研究,創造科技新價值」、「深耕創新創業,啟動摩爾定律思考」及「以科學人才奠基,連結未來世界」三大理念,來推動各項重大政策。時隔近二年,在全體同仁的努力及各界支持下,使上述理念不再只是理想的目標。科技部不僅完成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以及所有相關子法的訂修,包括技轉規範及研究人員兼職辦法、研究誠信相關辦法、計畫經費鬆綁、審查機制改變等調整,更推動基礎研究經費獨立匡列、延攬年輕學者計畫、帶動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研發、國際產學聯盟等計畫,成功留住台積電、華邦、力晶等科技產業的在臺擴廠投資案,亦強化科研人才的國際流動,協助臺灣吸引並培育更多的下世代科研人才。
科技立國需要長期深耕,對臺灣的科技發展,科技部仍有許多政策待推行。在新的年度開始,科技部將以「厚植基礎研究,擘劃臺灣科技藍圖」的目標前進,持續壯大臺灣!
厚植基礎研究
1.基礎研究—推動國家進步的關鍵力量
201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紐約大學 Paul Romer 教授指出:「技術變革的發動,是植基於對知識資本(即基礎研究)的投資,是由創意點子和創新所帶動的良性循環。」臺灣持續投入「以終為始」思維的科技創新,才是真正驅動國家發展的有效觸媒。
依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的科學技術指標報告指出,2015年全世界的研發支出達到1兆9,180億美元,較2000年成長1.6倍,顯示全球對知識與技術投資之重視,即使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各國仍努力維持研發強度,甚至超越過往。
研發經費之投資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三個面向。基礎研究為應用研究之基石,技術發展是應用研究的實現,然如何取得三者之間的平衡,各國有所不同。以美國為例,受到經濟衰退與緊縮政策之影響,政府對於研發經費之投入大為削減,進而影響到基礎研究之投資;反觀韓國,近年來大量投入經費用於基礎研究,並宣示將提升其基礎研究經費占比至40%;歐盟在新一期的政策目標中,更強調須以卓越的基礎研究才能因應未來挑戰,並以此基礎促進就業與產業競爭力。
2.基礎研究經費獨立匡列—給予科研環境制度性支持
為何政府應該長期支持基礎研究?那是因為基礎研究是所有科學發展的基礎,也是推進人類知識極限、探索未知的根本,有了扎實的基礎研究,才能創造知識、累積知識,也才有隨之而來的廣泛科技應用;而就人類歷史的長程發展來看,基礎研究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亦因研究發展的過程有各種不確定因素之高風險存在,所以政府更應主動承擔風險,擔負起持續挹注資源之重責。近兩年來,科技部試圖進行多方遊說,希冀藉由制度面來獨立匡列基礎研究之預算,以支持基礎研究之經費應穩定成長,並予以長期保障且不受統刪,以區別其他重點政策額度的計畫。
綜觀國際比較,我國政府投入研發經費占比,在OECD國家中排名相較落後。以2015年為例,我國政府投入研發經費比(21.1%)遠低於OECD平均水平(26.7%),未來期望能以達到OECD國家投入的平均水準為目標。經努力爭取,科技部公務預算於108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整體經費對比歷年而言,有長足成長。今年度基礎研究的重點-學門專題經費,可望穩定提升。行政院並已原則支持109年度的基礎研究經費獨立匡列,表達對基礎研究的全力支持。科技部將持續扮演國內基礎研究之火車頭,並努力槓桿產業資源,共創臺灣科研榮景。
(99-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及科技部科技預算。圖由 科技部 提供)
(99-108年度整體科技預算及科技部科技預算。圖由 科技部 提供)
3.各領域未來重點發展—自由探索、實務導向,創造科研價值
今(108)年科技部持續打底基礎研究,發揮各領域的核心價值,擴散研發成果,回應社會需求。以下就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工程技術研究、生命科學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四大領域,規劃未來發展重點:
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自然基礎科學核心價值聚焦地球科學、環境生態永續研究、災害韌性等環境議題,期能改善民生社會環境;推動奈米科技、尖端晶體、光驅動電池等實用研究,讓科研成果能創造產業價值;推動貴重儀器共同使用服務、海洋船、地球科學等共用平台服務,建構基礎研究所需之各種貴重儀器及研究設備能量。持續推動高能粒子加速、天文、全球永續、奈米材料、災防南向等國際合作,參與世界級大型研究設施平台、國際學術組織及國際合作計畫,將我國卓越研究成果推進全球學術研究最前沿。
工程技術研究:在民生化材、機電能源及電子資通三大工程領域部分,加強推動量子電腦、水下科研技術、高熵合金原理及開發、智慧仿生材料及設計平台、矽光子及太空產業關鍵技術等,同時亦考量國內產業特性,針對基礎技術規劃重點議題進行深耕或升級。此外,將配合政府產業創新政策,強化智慧機械、資安、循環材料、數位經濟等領域之產業創新研發專案。
生命科學研究:生物、醫、農科學研究發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其所累積的學理、知識與技術,衍生了後端醫療、農業、保健、食品工業、製藥等產業的應用價值。今年將以臺灣具利基及優勢的技術強項,持續投入智慧農業、精準醫療、再生醫學及腦科技的科研研究。透過跨域整合、創新科技的投入及研發,於農業科學領域,使農業生產朝省時省力、省工、精緻化及資源再利用的農作栽培及漁、畜飼養模式推展。在臨床醫學領域,則使個人化醫療結合科學資訊大數據,提升整體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及個人有限資源。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在既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及基礎之上,推動新興領域與跨領域之研究,規劃結合新興科技之時間銀行社區實踐計畫,以及運用科技進行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跨領域合作;持續建置臺灣發展經驗的長期資料庫,將研究成果免費提供學術界共同使用。積極培育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優秀研究人才,並鼓勵學者進行國際交流,拓展臺灣在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力,規劃推動社會實踐及產業應用導向之研究。另配合科技部四大AI創新研究中心設置人社計畫團隊,就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科教領域對話,探討數位世代的新興科技技術在不同領域所產生的問題,建立科技風險評估與管理方法,發掘「後人類時代」的新視界與新價值。
4.打通人才流生態系—讓我國科研人才躍升國際,綻放光芒
優質的人力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科技部秉持「以人為本」之理念,陸續推動一連串多元人才培植措施。經過一年多的淬鍊後,為了實現科研人才自身的價值,並產生科研人才集聚的效應,陳良基部長依據去(107)年10月1日科學發展策略諮議會議結論,提出「人才流生態系」的思維,依照科技人才年齡層、研究實力、專業領域、計畫科研人力運用等面向考量,從科普的推動、科學好奇心的激發、大專生專題等,到推動高階科研人才多元發展,藉由一系列的育才、攬才、留才補助措施,引導科研人才多元發展,同時透過將人才送出國(Outbound)及將人才帶回國(Inbound)的策略,以培育優質科研人力、強化產學研鏈結、布局全球人才等層面,建構完整的科研人才流生態系。
尤其,在我國面臨少子女化、高齡化、各國人才吸磁效應的困境下,為提振臺灣對優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陳良基部長於今(108)年1月10日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出「積極參與全球性研究」、「營造友善研發環境」、「提升國際學術聲望」三大策略,透過執行經驗的累積,結合打通人才流生態系的做法,持續深根及再深化,讓世界各地優質的科研人才匯集臺灣,全力完善我國科研環境及開創人才發展的正向循環,讓所有科研人才知道臺灣政府對科研的投入、對科研長程的經營並凝聚共識、讓精心擘劃的科技藍圖得以實現,期待引領科研人才看到臺灣科研發展十年、二十年後的未來。
擘劃臺灣科技藍圖
科技發展是創造經濟成長與提升社會生活的重要動能,政府透過中長程的整體科技發展策略,導引政策制定與資源投入,協助科研扎根,持續累積國家競爭力,俾助益我國在世界科技版圖維持創新領先。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年公布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的整體競爭力在全球140個國家中排名第13名,其中我國在創新能力上表現優異,與德國、美國、瑞士並列為「超級創新國家」。足證小國若能善用有限資源,健全科技創新生態圈,同樣有機會在全球競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政府每2年針對國內外情勢變化與社會經濟需求,提出科技發展遠景、策略及現況說明,以布局未來科技發展方向;另每4年召開「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針對科技發展的目標,廣納各界建言,研擬具體策略與措施,形成「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作為各部會科技預算資源配置之重要參考與行動方案。科技部自陳良基部長上任後,秉持「小國大戰略」思維,經衡諸國內外情勢及科技研發能量,於去(107)年底提出「科技發展策略藍圖(民國108年至111年)」(草案)函報行政院。該藍圖以鞏固基礎研究、鼓勵科研突破、創業家精神及科技人文共融為原則,整合跨部會資源,以促進經濟成長、維持全球創新領先、追求智慧健康永續為整體目標,布局未來科技發展重點。
預計今(108)年召開的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將以「科技發展策略藍圖」為指導方針開展。本次會議將有以下三個突破重點:第一,透過虛實平台等多元管道擴大參與,廣泛徵集各界對國家科技發展政策規劃之建言;第二,「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110年至113年)」,將作為全國各界(包括政府與民間)科技發展推進之戰略,提升整體戰力,使國家中長程科技施政與資源投入扣合;第三,依循著「以終為始」的理念,展現科技是回應社會需求與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AI時代)的大變動,邁向智慧未來。期許2.0的全國科技會議,能展現科技福國利民的終極目標。
解放熱情,用「心」創造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科技部對於臺灣科技發展始終抱持著一顆「科技立國」的初心,從科技政策的重要性、為何要有「小國大戰略」、科研為何要「以終為始」、既有的科技預算編列制度為何影響學研界多年來科研成果無法深化、審查制度的改變、經費的鬆綁、研究誠信的規範與制度化建置、為何科學園區應有10年以上規劃、科技產業為何應深蹲而不該求立竿見影等等,我們秉著好奇心的科學探索,從心底深處燃起勇於追求創新突破的熱情,在每個意想不到的發現中,創造無限的效益。
今年1月上旬,陳良基部長經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留任科技部後,秉持著對精進科研人才培育與科研整體長程發展的熱忱,已經即刻啟動「基哥2.0」,鼓舞科技部全體同仁一起攜手繼續打拚!
(照片左起為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科技部部長陳良基、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圖由 科技部 提供)
公告時間:2019/01/28
新聞來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main&article_uid=bf8c3afa-d01e-495e-81c0-e975d80484d9&menu_id=9aa56881-8df0-4eb6-a5a7-32a2f72826ff&l=CH&utm_source=rss
資訊來源:科技部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