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冠廷
FinTech席捲全球金融業,除了銀行之外,保險、證券、電信、電商,日常生活與金融相關的服務產業,全都被捲進這股革命浪潮,未來FinTech會如何被應用在金融各行業,又會對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FinTech的科技應用在各金融業的中各有不同,在開放數據的時代,大致都朝著跨平台整合、蒐集客戶資料,再分析設計出個人化的產品,朝服務顧客的方向走,強調FinTech的「公平」、「透明」、「互利」及「集體運作」的精神。產業在發展相關技術時,應著重在概念性的商業模式,避免過度鑽研於技術層面。
ABCD強化銀行服務
開放API有利新創公司
現行銀行業利用FinTech技術主要都是集中在四大項,也就是所謂的A(AI,人工智慧)、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端科技)、D(Big Data,大數據),人工智慧主要應用在理財投資,藉由機器人理財客戶可省去看財報的時間,讓機器人判斷當前的股市趨勢。區塊鏈現行主要被應用在函證及貿易融資,解決流程的部分是區塊鏈強項。
目前已有許多銀行進行軟硬體投資,將資訊架構由實機升級到雲端,同時也翻新資料庫的結構,結合雲端運算及大數據,推出更貼近顧客需求的商品。在開放銀行的架構下,未來許多大型銀行會主動尋找金融科技新創公司,開發出一套可適用所有銀行的API。如亞馬遜、甲骨文等公司,靠著出借雲端伺服器予企業,從單純的零售電商,成長到產值上千億美元的雲端科技龍頭,也讓更多中小型新創公司降低成本,發展新業務形態,能更專注在開發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和商品。
跨平台大數據網
設計個人化保單
不同於以往「一類產品,一個價格」,結合大數據、互聯網,個人資料的量化與取得愈多,有助於保險公司能更深入地瞭解顧客;而產品定價包裝由傳統的定價變成依即時資訊風險定價。如根據車況來計算車險保費,不必像往常一樣繳的保費,被用在少數車主的事故理賠上。
為了獲取相關資訊,保險業與其它平台的資訊交流顯得更為重要,如現在流行配戴的小米手環、Apple Watch等智慧手錶會測量使用者心跳及每日行走步數,可做為健康類醫病險的計價依據。除資訊交流外,跨平台的整合也扮演將服務產品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及其所使用的智慧連網等產品聯結起來的角色,正是產業生態鏈的形成。如旅遊App,能同時完成機票、保險、叫車三項服務,在消費者訂好機票搭乘航班前,就能出現旅平險需求提醒;航班誤點了,一下飛機,理賠金已匯進帳戶。
行動裝置便利性高
電信業搶搭純網銀
FinTech重跨平台整合的功能,現代手機普及率高,身為擁有眾多客戶的電信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凱基銀行與中華電信攜手合作的首宗沙盒「電信行動身分認證服務」,即便在銀行沒有任何信用資訊,也能透過所持有的手機門號完成身分認證,直接在凱基銀行的網站申請貸款。除銀行外,證券方面中華電信也在一七年與多家證券業者合作推出「集保e存摺」,投資人能隨手查詢自己的證券存摺,掌握最新庫存訊息。
目前最夯的行動支付,四大電信業者都與銀行合作推出電子錢包,如台灣大哥大「Wali智慧錢包」、遠傳的「friDay」等,搶搭新商機。金管會未來開放的國內純網銀執照申請,中華、遠傳、台哥大也紛紛加入戰局。
回饋紅利搶占市場
台灣朝無現金購物邁進
這一兩年行動支付在台灣愈來愈普及,根據金管會統計,至一八年十月底已累積達五二七.五億新台幣,一七年十二月底還僅是一七一.六億,成長幅度驚人。國內市占率前三為Line Pay、Apple Pay、街口支付。
Line Pay挾其通訊軟體潛在客戶,及Line Point點數回饋,在台灣有三百二十萬客戶,日前與一卡通合作,跨足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三大領域。在地的街口支付則是近年竄起,除綁定信用卡外,還可與銀行帳戶做連結,可提供儲值、轉帳功能。除現金回饋外,主打美食外送、叫車服務、各縣市停車繳費等地多元化服務。
相較前二者,Apple Pay等國際三大Pay(Apple Pay、Samsung Pay及Google Pay)只是單純的虛擬信用卡,並不算是代收代付的第三方支付。一般認為未來行動支付會走向與信用卡脫鉤的電子支付。
目前台灣獲金管會核准的電子支付有六家,行動支付總共有七八二五家。除上述之外,一七年下半年,政府與公股銀行合推的台灣Pay,主打開放式QR Code,除綁定台灣Pay App外,也開放給所有加盟銀行的電子錢包和金融卡使用,上海商銀數位金融處長謝碧芬表示:「現在市面上行動支付業者太多,常常一家超商要準備各式各樣的刷卡機及QR Code。政府為了方便業者統一、接軌國際趨勢,擬定標準化QR Code作為行動支付發展方向。台灣Pay採用相同的QR Code標準,未來加入的業者也能自動適用,不像一般行動支付還要另外再跟銀行還有商家談,發展便利性高很多」。
各行各業FinTech
金融業心態要調整
台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王可言就強調,不只是傳統的金融業需要轉型FinTech,只要牽涉到金流,任何產業都能適用FinTech。能預期未來會有大量非傳統金融業者加入FinTech的行列。如接觸大量現金交易的服務業也很適合,且比起傳統銀行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只是在防弊,關注點在客戶洗錢、犯罪紀錄等更能貼近顧客。
在各行各業加入FinTech的現在,銀行唯有拋開傳統的包袱,抱持銀行四.○的精神,才能迎頭趕上。在開放大數據下,傳統銀行與新興的FinTech網銀、電商等是合作而非競爭的態勢,銀行有規模,電商、網銀有技術,兩者互補提供更客製化便利的產品,如此才是銀行四.○時代消費者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