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傅仰止、科技部人文司司長鄭毓瑜、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圖由 科技部 提供)
科技部自1984年推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歷經34年的調查研究(5年一期,目前為第七期),成功完成訪問的樣本人數累積達12萬5千多人,已成為全世界總樣本數最大的綜合社會調查之一。透過長期分析臺灣民眾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呈現臺灣社會長期變遷趨勢,例如:「結婚後應該住在哪裡?」、「傳統家庭生兒育女的觀點」等議題。此外,也參與跨國合作計畫,接軌國際學界、拓展國際視野。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年3月改制為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現為人文司)資助進行,定期在全臺灣透過戶籍資料執行抽樣調查,推論與分析臺灣民眾的行為、態度、價值觀,累積呈現臺灣社會長期變遷趨勢。本計畫由已故的國科會人文處處長華嚴教授,以及當時兼任國科會研究員的葉啟政教授共同創始推動,第一期計畫在1984至1985年進行,由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國樞教授主持。第二期從1990年開始,每期計畫5年,先後由瞿海源、章英華、張苙雲、傅仰止擔任主持人,至2017年為止,合計已完成60份主題問卷調查。
「變遷調查」訪問主題涵蓋家庭、教育、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政治文化、傳播、文化價值、宗教、人際關係及社會網絡等多面向。由於研究設計安排是每隔5年收集相同主題、問法相同的問卷資料,調查結果能供應探究臺灣社會各面向主要變遷。2015年起進入第七期調查,得以累積7個時間點的資料。至2017年底為止,本計畫成功完成訪問的樣本人數累積達12萬5千多人,成為全世界總樣本數最大的綜合社會調查之一。自1984年進行第一期計畫以來,本計畫所收集的資料均全面公開,提供學界研究分析,而學者運用此一公共資料庫撰寫的學術論述質量也逐年提升,成為學界珍貴的公共財。至2018年10月底為止,利用本計畫資料發表的學術論著至少已累積約一千九百多(本)篇。
變遷調查從2002年起參加「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簡稱ISSP,參見www.issp.org),每年和全世界三、四十個國家同步進行調查。另外從2006年起也與其他會員共同創設「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簡稱EASS,參見www.eassda.org),每2年進行一次共同主題調查。變遷調查除了探究本土社會長期變遷,也進行跨國合作計畫,接軌國際學界。運用本計畫資料所發表的著作也逐漸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出版,讓臺灣社會科學研究在國際學界展露光芒!
公告時間:2019/01/23
新聞來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main&article_uid=e9854622-4675-46b0-916f-084bec4402fb&menu_id=9aa56881-8df0-4eb6-a5a7-32a2f72826ff&l=CH&utm_source=rss
資訊來源:科技部